<书图01>过约但河及征服南方诸王

1406~1390BC

行动线说明

序号 圣经 说明
书1:1-4 应许之地。(参看申图01)
1 书2章 差遣两个探子往窥耶利哥。(书3章过约但河,然后在吉甲安营。)
书6章 攻取耶利哥城。
2 书7:2-8:29 攻打艾城。
3 书8:30-35 前往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献祭,并录法於石。
书9章 与希未人立约。
4 书10:1-27 亚摩利的五个王攻打基遍,被以色列人击败。
5 书10:28-32 攻取玛基大、立拿、拉吉。
6 书10:33 基色王来帮助拉吉,被约书亚击败。
7 书10:24-41 攻取伊矶伦、希伯仑、底壁、山地、南地、高原、山坡的人和那些地的诸王,又从加低斯巴尼亚攻击到迦萨、歌珊全地,直到基遍。

以色列人过约但河进迦南时是1046BC 年,此时正是埃及的法老亚门侯提三世 (1414~1378BC) 主政,他觉得不再需要靠远征来巩固国力,因而转向追求享乐,生活奢侈,并推展前所未有的建计划,因而逐渐松弛了对外的控制,有利於以色列人进攻迦南的征服行动。

接着的法老王是亚肯亚顿 (1378~1367BC),他为摆脱底比斯城亚孟神祭司势力的威胁,而改信亚顿神,并以奉亚顿神为国教,在亚马拿城 Amarna 建都,因他太专心於亚顿神而忽略了政务,在军事方面,也忽视了迦南等的求助的呼声,使在亚洲的势力日减,迦南地的城邦有的公然反抗埃及的统治,有的则向埃及求援,也使得埃及无法有效的控制迦南和叙利亚,在国内的政局也岌岌可危。在亚马拿城所发现的三、四百块泥版,称为亚马拿书信集,是迦南诸王在 1400~1360BC 间外族入侵时求救的文书,可以证明以色列人进入迦南一段历史的真确性。

应许地中所说的旷野是指南地和其南之诸旷野,赫人全地可能是指迦南地,因赫人曾在数百年前统治过迦南,也可能指利巴嫩以北之地,因当时是赫人的地盘。

约但河在耶利哥城附近的一段,平日只有四、五十公尺宽,浅处可以涉水而过,但在以色列人过约但河的时候,正是收割的日子,河水涨过两岸,水流湍急,宽度有1公里以上,如非有大量的船只,是无法容数十万人在短时间内渡过的。

亚当城在耶利哥以北约有 27 公里,约但河谷在此变得十分狭窄而陡峭,根据正式的记载,在主后1266及1927年,河水曾两度被亚当城附近河岸陡壁坍塌下来的泥土所堵塞。所以约但河水忽然中断,是有可能的。

耶利哥是一个非常古老而且重要的地方,位约但河下游低地的尾端,背山面水,居高临下,形势险峻,扼守了往西南去耶路撒冷,往西则是去伯特利和艾城的两条隘道,沿河岸可通往北方,所以是一个军事和商业重要的据点。古城大约3公顷,建有9公尺高的城墙,城郊的土地肥沃,水源充沛,物产丰富,所以一直是一个富强的城邦。

艾城在耶利哥的西方约 18 公里,但两者的高差在1000公尺以上,窄狭崎岖的山路危险难行,但这是进入中部山地的惟一孔道。艾城也是一个很古老而重要的城邦,虽然不是很大,却一度相当的繁荣,由於曾被埃及占领,而且作为控制迦南的据点,所以有坚固的城墙和防卫的力量。

在以色列人攻下艾城之后,圣经虽未记载,但相信已经往北取得示剑城,并遵照摩西的遗命到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上献祭。这两座山都是分别高耸在示剑城的南北,正在迦南地的中间,可说是代表了迦南地。其中以巴路山在北,是一座童山,可代表咒诅,而基利心山在南,山上林木茂盛,则是代表祝福。在主后 1983 年以色列的考古学家泽托尔,在以巴路的山顶上发现了约书亚所 的祭坛。

基遍是一座大城,武力强盛,在政治上是希未人等四个城的领袖,城区有4、5公顷,其位置在吉甲之西约27公里,但是中间有高山阻隔,比由吉甲到艾城更艰难,在夜间行军也是非常的危险。亚雅仑谷和伯和仑的下坡都是很长的谷道,是中央山地到沿海平原的三条通道中最重要的一条。

亚摩利的五个城邦,就是耶路撒冷、希伯仑、耶末、拉吉和伊矶伦,另外还有基色、玛基大、底壁、亚西加等都是。根据考古学家证实,那都是当时非常大,而且设防坚固的城池,可以想见当年以色列人所面临之险阻。如果与数年后,犹大支派所得城邑之名单相比,也可以知道圣经中所记载的,仅是一个大概,必定有许多的战役都省略未记。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